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海洋局局长:海洋部门在防灾减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1年05月13日   来源:海洋局网站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转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以及人类对沿海地区开发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各类海洋灾害频发。作为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沿海地区面临的防灾减灾压力也日益加大。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目前我国主要面对哪些海洋灾害的威胁,如何增强应对海洋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国外的海洋灾害又带给我们怎样的警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

    记者:近年来我国海洋灾害频发,面对严峻形势,目前海洋部门在应对和处置海洋灾害方面最主要的职责是什么,做了哪些工作?

    刘赐贵: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以及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我国沿海地区面临的海洋防灾减灾压力越来越大。根据江南平台入口 确定的国家海洋局“三定方案”,国家海洋局承担海洋环境观测预报、海洋灾害预警报和海洋灾害影响评估的职责。做好海洋灾害预警报的发布,及时为各级政府提供灾害信息是海洋部门在应对海洋灾害中最主要的工作。

    为切实履行江南平台入口 赋予我局的职责,近年来,我局继续强化海洋观测和预报体系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水平,丰富各类海洋灾害预警报产品。一是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由各类浮标、潜标、卫星、雷达、飞机、船舶和岸基(岛屿)观测站点构成的立体观测系统,海洋观测的范围不断扩大,观测手段不断丰富,观测要素对象不断增加,实现了海洋岸基站观测数据的分钟级实时传输,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增加。二是建立了南海海啸预警系统、全球海浪和西北太平洋三维温盐流预报系统,预报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预报产品种类不断增加,预报区域不断扩大,预报方法不断创新,开展了针对渔业安全生产、航线预报、滨海旅游、海上搜救和极地大洋科考等海洋专题环境保障服务,形成了系列化综合环境预报产品,预警报信息发布覆盖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公共媒体,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三是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海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圆满完成了2010年初渤黄海30年同期最严重海冰灾害、智利地震海啸和日本地震海啸等灾害的应急工作。

    记者:当前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刘赐贵: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具体表现在,海洋观测能力依然薄弱,观测布局还需进一步充实优化,海洋预警报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海洋灾害管理和防范体系尚需完善。

    为此,我局将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提升海洋灾害应对能力和水平放在首位,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海洋观测预报体系建设,完善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海洋观测预报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海洋观测网络,加大海洋观测站的改造和升级力度,增设沿海观测站点。进一步完善分级分区的海洋预报减灾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国家、海区和省市相结合的职责分工明确、产品各有侧重的海洋预报减灾体系。

    二是以推动沿海重点港口、海湾、重大基础设施、关键经济目标和典型人口密集区等区域的预报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海洋预报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提高海洋灾害预警报产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发布海洋灾害预警报,不断丰富预警报产品,拓展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发布的范围,增加发布内容和发布频次。 

    三是进一步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推动建立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制度,积极建设完善海洋灾害防御辅助决策系统,为沿海各地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撑。四是加强海洋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整个社会的海洋灾害风险防范意识。

    记者: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国家海洋局有哪些措施推动海洋防灾减灾宣传工作?

    刘赐贵: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对提高全社会的海洋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降低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海洋局对如何做好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周密的部署,对沿海各级海洋部门和相关业务机构做好防灾减灾日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年的活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开展海洋防灾减灾的媒体宣传活动,组织编制海洋灾害科普知识与防御应对的系列宣教材料和宣教片,在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期间,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类媒体开展海洋灾害及其防御知识的宣传普及。

    二是开展面向社区、校园、企业的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在广场、街道、校园、沿海企业等场所张贴标语、悬挂横幅、摆放展板,印发科普读物、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积极开展海洋灾害知识、防御应对体系和防灾避险知识的集中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强化社会公众的海洋防灾减灾意识。

    三是组织开展海洋灾害应对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工作。国家海洋局要求沿海各地针对本地区海洋灾害监测预警、抢险救援、应急处置和保障等重点环节,开展灾害应对隐患排查工作。同时,根据本地区灾害特点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切实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也和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共同开展了公众参与度较高的应急演练,为做好今年的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打下基础。

    记者: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造成巨大灾难。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我国目前海洋灾害风险情况及日本此次强震海啸事件对我国的警示。

    刘赐贵: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沿海地区平均每年都会遇到数十次风暴潮和巨浪的袭击,直接导致堤坝损毁、近岸地区淹没、沿岸工程受损、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仅2006年“桑美”风暴潮就造成浙江、福建两省300多人死亡(含失踪)。此外,渤海和黄海北部近年来连续发生较严重的海冰灾害。2010年初海冰灾害期间,数十个石油平台停止作业,近300个港口码头冰封,7000多艘船只损毁,直接经济损失接近64亿元。与此同时,我国还面临着发生海啸巨灾的风险,位于我国东南部的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区域是全球公认的地震活跃区,如果上述区域发生类似日本的9.0级地震,将在我国东南沿海引发10米以上的海啸灾害,其后果难以预料。

    当前,随着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沿海陆续兴建了一批核电厂、重化工和储油储气基地等大型工程,各类工业园区蓬勃发展。据了解,已建和在建的核电厂,虽然在设计过程中已对风暴潮、海浪等灾害影响有所考虑,但绝大部分都未充分重视可能遇到的海啸巨灾和海冰灾害的风险。而在重化工、储油储气基地等工程设计过程中,基本没有针对重大海洋灾害进行系统的风险评估。一旦发生类似日本的海洋灾害,不但会对这些设施产生强大的破坏力,还有可能造成核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和溢油等次生灾害。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警惕。

    为避免此次日本发生的巨大灾难在我国重演,国家海洋局将组织力量,尽快启动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抓紧开展针对沿海大型工程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价工作,同时推动建立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制度,未雨绸缪,提高防范和抵御极端海洋灾害的能力。  

 
 
 相关链接
· 海洋局局长:“避免日本海啸后灾难在我国重演”
· 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会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武
· 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会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
· 海洋局:我国第一个海外海洋联合观测站正式启用
· 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拜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
· 海洋局印发《无居民海岛使用申请审批试行办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