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内外、国有民办一视同仁
目前,国家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的投入,仅仅限于文化文物系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无论是文化文物系统的,还是非文物系统,甚至私人管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应该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民办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功能日益强化,社会贡献率也与日俱增。但是,与国有博物馆的发展状况相比,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仍十分滞后。在民办博物馆发展的问题上,不仅在政策上要与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而且要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为此,建议财政部:
一、在保证现有文化文物系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投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实际需求,扩展文物保护财政资金投入范围,将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财政资金保障的范畴,并逐步扩大中央财政对其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支持保障的范围。
二是在继续加大国有博物馆投入力度的同时,不断增加民办博物馆的财政资金补助。国家和地方财政应将已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分批纳入补助范畴,以购买公共服务、以奖代补以及项目对口帮扶的形式,比照国有博物馆的补助用途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同时,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在符合国家项目立项政策的前提下,引导社会力量大力支持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全面提升民办博物馆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拉近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距离
近年来,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类型博物馆逐渐兴起,进一步拉近了与社会公众的距离,亲和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和谐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和新方法;社区博物馆是对特定区域内的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博物馆实践,它的建立可以加深社区居民对所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的理解和尊重,激发地域自豪感,并进行自发保护,充分享有社区文化资源,使人、物和环境处于和谐的关系中;数字博物馆创新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它将分散收藏的文物信息以生动的、交互的、现代化的手段集中展示出来,实现了文物信息的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为不同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展览展示、文化交流、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和游戏娱乐等服务。
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逐渐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对于创新博物馆文化的展现方式,提高博物馆文化的服务能力,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
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建设和发展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的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二、请财政部研究设立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专项资金,并给予政策性扶持。
为交流展览保险减负
博物馆之间开展文物交流展览是国际博物馆界普遍认同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举办的出入境展览均能按规定为参展展品购买保险,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但是,保险费用占外展总经费的比例过高,数量巨大的国内馆际交流展览,却普遍缺乏保险措施。
文物异地展览保险基金的设立,将大大提高我国文物安全管理水平,一方面为出展文物提供专业可靠的安全保证,另一方面有效降低博物馆办展成本,提高馆际交流展览的水平和规模。为此建议财政部:
一、对于境内临时展览,由政府提供担保,由政府设立的文物异地展览保险基金提供赔付。由国家文物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展览的价值、安全条件等进行审核并做出是否予以担保的决定。由政府担保的展览如果发生事故,办展单位可以向国家文物行政部门提出赔偿申请,经财政、文物、法律等行政部门审核通过后提交政府赔付。
二、对于出入境展览,充分考虑合作方所在国法律规定,建立相应的担保制度。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比照境内临时展览,由政府提供担保。二是由政府代替展览机构出资购买商业保险,投保经费和赔付经费均从文物异地展览保险基金中划拨。由国家文物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受理申请并出具意见,财政部根据相关意见安排经费。
设立博物馆职业资格制度
《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资质”,即“招聘的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完成其职责所需的经验”。
近年来,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加强文物保护行业准入管理,有计划地对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认定,持证上岗制度。
借鉴国内外经验,建立博物馆职业资格制度,将从源头上强化博物馆专业队伍,使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以保证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江南平台入口
法制办研究健全与博物馆职业资格相应的法律法规,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定颁布《博物馆条例》,明确博物馆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文化教育机构的属性和定位,对建立博物馆职业资格制度作出原则性规定。
二、建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博物馆职业技能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并纳入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由通过认定的考核机构,对博物馆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任职资格条件进行考核和鉴定,对考核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证书。获此证书者,才能具有从事博物馆职业的资格。
加大对博物馆安全防范设施投入力度
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世纪之交,全国曾经连续发生7起暴力抢劫博物馆案件,累计造成博物馆工作人员3人死亡,近10人受伤,41件馆藏文物被抢。
针对严峻的博物馆安全形势,2002年国家文物局与公安部组织修订了《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27-2002),并在全国推动实施博物馆风险等级达标工作。财政部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渠道内,对一级风险单位和重点博物馆补助实施了一批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引导各地加强博物馆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建设。
上述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博物馆安全防范条件,但是近年来暴力抢劫博物馆案件仍有发生,客观反映出当前博物馆安全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一是2008年4月开始博物馆实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政策以后,参观人数有较大幅度提高,各类安全风险、安全隐患骤增。
二是由于总体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博物馆安全防范和消防设施建设仍然整体落后。
三是在文物艺术品高额利益刺激下,犯罪活动呈现出团伙化、职业化、智能化、暴力化的新特点,而博物馆安全防范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依然滞后。
为此建议,财政部对实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技防消防等安全防范设施升级改造工程,按照一、二、三级风险单位分级测算经费补助比例或标准,适当给予经费支持。对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的安全防范设施维护费、安全保卫人员装备配置费、安全保卫岗位专职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等,在补助博物馆运行维护费中予以测算并专项列支安全防范经费。
建立起一支适应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需求的志愿者队伍
志愿者服务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物、博物馆志愿者工作,集中体现了“文物保护人人参与,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宗旨。
为进一步加强文物、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建议中央文明办:
一、进一步拓展志愿者服务领域,不断加强对文物、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推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大力推动文物、博物馆志愿者工作。
三、推动完善文物、博物馆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和志愿者信息平台,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数据。
四、推动文物、博物馆志愿者和志愿精神的宣传工作,创造有利于文物、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舆论环境。
推进博物馆体制机制创新
伴随免费开放实践的逐步深入,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博物馆管理法制建设滞后;博物馆的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经费不足仍然是困扰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建议江南平台入口
法制办、财政部研究加快博物馆法制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一是加快制定颁布《博物馆条例》,形成以《博物馆条例》为核心的博物馆法规体系,规范、引导博物馆健康发展。
二是在《博物馆条例》中明确建立现代博物馆制度,实现发展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转变行政主管部门对博物馆的管理方式,健全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
三是在《博物馆条例》中明确博物馆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文化教育机构的属性和定位,建立博物馆从业资格制度,对博物馆志愿者给予鼓励引导。
四是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博物馆经费保障机制。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健全博物馆免费开放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与绩效挂钩的动态扶持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