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桂林在保护漓江与发展工业的抉择中精彩“破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1年03月10日   来源:广西日报

    当桂林成为“好山好水”的代名词,保护漓江便成了桂林人的第一责任。

    如何在肩负责任的同时,做强经济总量?回眸“十一五”,500万桂林人民交出了保护漓江与发展工业“两不误”的精彩答卷——2010年,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15亿多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21亿元,创10年来最大增幅;而河流水质、空气质量等指数在全国113个被列入重点环评的城市中,年年名列前茅。

    常言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既让青山绿水依旧,还做强做大了“工业蛋糕”。用桂林市委书记刘君的话说:“我们长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难抉择,但是,经过这些年的艰苦努力,现已基本破题。”

    发展“破题”:从理清思路开始

    提及桂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旅游业。

    没错,旅游业的确为推进桂林“富民”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强市”的支撑点在哪?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桂林发展的战略定位,桂林市委、市政府对产业特征深入思考,提出了“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思路。

    “工业强市”之于桂林,难度可谓最大。工业战线一位资深人士坦言:与其他城市不一样,桂林发展工业始终有一道“红线”制约,那就是“不能对漓江造成环境压力”。“30年前我到桂林工作时,漓江污染比较严重;现在,江水清澈多了,而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沿漓江不能布局传统工业,我们就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产业;老城区没有工业发展空间,我们就盯紧县域工业和园区经济。总之,按照科学保护漓江的总体要求,桂林工业必须疾步向前!”市长李志刚的态度很明确。5年前,桂林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3.4∶36.5∶40.1,如今,工业地位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已“变身”为18.3∶45.3∶36.4,桂林工业提升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相反,“十一五”期间,桂林在污染物总量减排、污染防控、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均走在全区前列。该市工信委主任何兵告诉记者,2010年,桂林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7.1%,而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却下降了11.04%,超额完成自治区指标6个百分点。其中,43家重点耗能企业累计实现节能近16万吨标煤,完成年度计划的173%。

    不走工业发展的传统老路,桂林人瞄准“五大五小”奋力前行。所谓“五大”,是指食品饮料、机械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和锰业5个产值规划均超100亿元的产业;所谓“五小”,是指橡胶制品、医药及生物制品、竹木加工、建材和电力5个产值规划均超50亿元的产业。

    调整结构:靠自主创新壮大

    “桂林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工业,也不能因为保护青山绿水而无所作为。”刘君曾这样告诫桂林工业口的负责人。工业要“破题”,桂林惟一的选择是从调结构入手,走一条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说起高新技术产业在桂林工业领域的引领作用,桂林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七星区区长何运保告诉记者,目前,桂林高新区有600多家工业企业,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0亿元,实现利税46.7亿元。高新区已形成高端制造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及新材料、环保产业等特色产业链。

    “我们这里很多企业靠智力起家,靠自主创新成果起家。”桂林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负责人说,高新区建有一整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已累计“产出”92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规模企业达63家。目前,正在“孵化”的企业达300余家、项目超过600个。也就是说,这里每万平方米“孵化”企业达到15.2家,超过全国高新区平均数的一倍,是广西最大的科技企业群和留学人员企业群。

    从当年1平方公里起步,经过近20年的顽强成长,桂林高新区已发展至拥有信息产业园、英才科技园、铁山工业园、创意产业园、机电工业园等5大专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达18平方公里。桂林高新区工委、七星区委书记赵德明直言:“调结构,关键得有人才和智力资源。我们辖区内有14所大中专院校,8所部省属科研院所,8个国家级检测中心,两个自治区人才小高地,拥有500多名博士,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0多家企业研发中心。这些智力集合,已累计开发实施各类高新技术项目1600项,其中151项被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已诞生高新技术产品近400个。”

    手握自主创新的“关键牌”,桂林工业调结构就有了方向和底气。据悉,许多外来资金正是冲着创新而来,其中不乏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仅去年新增各类入园工业企业109家,园区工业增加值激增50.1%。

    谋新谋变:让新兴产业领航

    向“太阳”借能源,向“山风”借力量,向“余热”借温暖。“十二五”开局之年,桂林工业在新一轮谋新谋变中昂首上路。

    落户兴安的桂林尚科光伏,不仅填补了广西产业的空白,还为广西新能源崛起拉开了序幕。为拉长光伏产业链,做宽产业带,继桂林尚科投资6.06亿元建设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二期工程新近投产,桂林鑫友光伏年产500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进驻临桂秧塘工业园。桂林人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的万丈雄心,正悄然变成现实。

    地处桂北高寒山区的资源县,由于历史原因,工业底子薄。在桂林“工业强市”和建设生态名城的“两难抉择”中,他们将目光移向山峦,借风借力,向高山要“绿色GDP”。在海拔1725米的山峰上,建设装机总容量15万千瓦的金紫山风电场,站上了广西风电的制高点。资源的风电示范效应还引发了国电、大唐等知名企业抢占“桂北山头”的连锁反应。

    作为桂林工业“退二进三”主要承载地的永福苏桥工业园,如何避免入园企业重复建设供热小锅炉?园区实行集中供热,既有利于能源的梯次利用,还能减少新增污染物的排放。桂林兴源热能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陆志勇告诉记者,他们投资1.18亿元正在兴建的广西首个集中供热项目已接近尾声,目前,将有60多家园区企业共享电厂的“余热”。

    陆志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设计252万吨/年的供热能力,每小时可提供热量360吨,意味着至少上百家入园企业不必自己建锅炉。该项目今年上半年投入运行后,每年可节省11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3000吨。

    “我搞了多年的能源开发,前些年搞小火电,给桂林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作为桂林人,如今,我该为家乡的节能降耗和生态保护做点实事了。” 陆志勇的语气中透出桂林企业家勇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睿智。(记者 骆展胜 通讯员 雷志刚)

 
 
 相关链接
· 桂林通过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决议
· 旅游局副局长在桂林检查春节假日旅游安全工作
· 冰冻致广西160多万人受灾 融安至桂林公路中断
· 桂林:结冰受阻道路再次增加 公路部门加紧抢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