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有规模的集中投入,找准制约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把改造中低产田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有机结合,收到了扶农民、强农业的显著综合效益。“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7.2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2.48亿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29万多亩,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159万多亩,促进了项目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农民受益,普遍增收,项目区376万农民人均增收574.16元。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开发范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从82个增加到99个。在综合开发中,把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采取农、林、水、生物、科技等措施,对项目区实行山水田林路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开发一片,见效一片,共改造中低产农田39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0多万亩,项目区基本达到路相通、渠相连、田地平整、排灌自如,农业生产实现多季种植及复合种植目标,耕地复种指数最高达到了300%。
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还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目标,大力扶持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机制,采取引导工商资本、信贷资本参与开发等办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围绕龙头建基地,5年共建设优质稻米、茶叶、蔬菜、蚕桑、咖啡、马铃薯、蔗糖、花卉、经济林果、天然药物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59万亩,形成了一大批上万乃至十万亩集中连片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围绕产业扶龙头,选择对农民带动能力强、产业链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大力扶持,促使项目区农产品走加工增值之路,共加工转化农产品24.36亿公斤,年新增总产值83亿多元,带动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入21.6亿元。芒市建立集中连片的咖啡基地5万亩,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咖啡加工企业;遮放贡米的年加工收储量超过3万吨,带动了几十万亩优质稻米的种植。 (记者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