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农民也想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生活,但以前因为电压不稳定,供电不正常,家里的冰箱、空调根本不敢用。现在好了,电气化改造后,再也不用担心跳闸了。”近日,定州市城旺村农村电气化改造全部竣工,村民王国良高兴地去买了一台电磁炉。
据河北省电力公司负责人介绍,近些年,农民的腰包日益鼓起来,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陆续走进农民家庭。但是,农村供电线路质量低,变压器容量小,经常出现低电压现象,供电可靠性差,电网异常薄弱。特别是随着农村用电负荷的快速上升,原有的变压器容量及线路根本满足不了用电需求,在负荷高峰期用电“卡脖子”,跳闸频繁,一些农民的家用电器大多成了摆设。
随着“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工程的实施,这一切逐渐成为历史。
面对农村用电难题,2006年,省电力公司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在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率先组织实施电气化改造工程,成为国家中西部唯一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试点县。
此后,省电力公司以打造“坚强智能电网”为目标,坚持建设与改造并举,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快马加鞭。对照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标准,优化配置网架结构,解决设备老化、线路杂乱等问题,完善了农村低压配电设施。同时,把科技进步作为提升农村电网水平的切入点,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新技术,运用了GPS卫星定位技术、居民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等一大批高科技含量设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省电力公司累计投资14.98亿元,在河北南网建成21个电气化县、208个电气化乡(镇)、5633个电气化村,220多万户农民享受到了电气化建设的成果,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建设规划。目前21个电气化县的配电容量达到1202.2万千伏安,网架结构更加坚强,农村供电质量、供电能力明显提升。
在临城县管都村,随着新农村电气化的实施,一批批养鸡场、面粉加工厂、服装厂纷纷兴起壮大。村民李福山养了7000只蛋鸡,还办起了自己的饲料加工厂,日产饲料13吨,年收入15万元左右,收入比以前翻了三四番。
一排排走径合理的电杆、一条条闪闪发光的银线、一块块规范整齐的电表箱,将安全、可靠、充足、经济的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