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中午,乐陵市寨头堡乡农民尹顺利来到尹家沟边,准备引水浇地,“到现在一直不下雨,地干得都裂了。”
尹顺利是个种地的老把式,他告诉记者,家里的五亩地地力很好,只要能浇上水就是“吨粮田”,但这些年引水沟渠淤积太厉害,上游的水总是下不来,有水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很多时候用不上水还要交水费。但他听说,明年用水就要“刷卡”了。
不远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沟渠清淤已经基本完成,一段段节水管道正在地里铺设,在几座白色井房里记者看到,崭新的电气化提水设备已经安装完毕,采用射频卡控制灌溉。
乐陵市历史上就属于缺水地区,又地处李家岸灌区引黄末端,属调蓄提水灌区,地势北高南低,引黄水量不平均,同时,还处在德惠河、马颊河等河道下游,非汛期上游水量不足、汛期客水涌入,“涝时先涝、旱时先旱”。乐陵市水务局有关人士介绍,一段时间以来,农田水利设施荒废情况严重。近年来国家大力向水利投入,但资金多集中在大型灌区和水库,深入田间地头的农渠、毛渠等“毛细血管”,成为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为此,乐陵市自2009年开始,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投入资金2亿多元,修建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同乐陵一样,一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会战正在全省60个粮食大县上演,预计3年间投入将过百亿,超过以往十几年投入总和。
小农水建设,中央财政有投入,省、市、县有配套,今年山东省采取了“竞争立项、公开评审”的方式在全省确定48个重点县,并将12个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麦产业项目县与小农水重点县,按照统一的立项程序、建设内容、投入标准和管理模式,一并组织实施。重点县的确立,目的在于集中财政资金,不撒芝麻盐,同时把重点县建设作为支农资金整合的新平台,进一步做大小农水资金投入“盘子”,仅今年全省重点县共整合各类资金达到18.26亿元。
山东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唐传义表示,建管并重工程才能长久平稳运行,各重点县在项目区确定后,组织引导当地农民自主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工程设计,并对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监督;小农水项目验收后,相关水利设施产权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协会,由协会按照“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进行运营管理;结合主体工程建设,配套完善测水量水设施,重点县项目区全面推行“科学计量、按方收费、一价到户”的农业用水新机制,不但解决了水利设施管护维修经费来源问题,而且降低了农民灌溉用水成本。目前,重点县建设的工程已建成用水户协会200多个,并全部配套建设了测水量水设施。(记者 张海峰 通讯员 李玉胜 任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