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引领者
——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综述齐建
“十一五”以来,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不断加大,5年改造中低产田489万亩,建设产业化项目528项,承担全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生产能力建设近三分之一的建设任务和近五分之一的增产目标任务,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按照“资金安排要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要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第一要务,集中投入,突出重点,在资金安排和项目摆布上向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主产县倾斜。全省共确定24个县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县,从2009年起,3年共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总投资13.8亿元,建设任务104万亩;继续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在7个粮食主产县,投入3.295亿元资金,建设任务46万亩。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今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94万亩,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9.3亿多元。其中,4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涉及的7个县(市)1.67亿元,24个粮食主产县各承担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以重点产业化龙头建设为引领,促进农业调结构、经济上层次。几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扶持优势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集中扶持了95个产业化龙头企业、105个产业化项目;着力打造优势产业群,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的标准化牧业小区和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以及优质粮食深加工项目,积极支持中心城市和公路沿线发展棚膜蔬菜生产、加工和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大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今年累计安排资金3256万元,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4个,入社农户比分散农户平均增收30%以上;充分发挥财政贴息资金的引导作用,安排贴息资金4569万元,贷款贴息项目74个。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企业集团+公司+合作社+农户”和“企业+牧业小区+农区养殖”等模式,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了骨干作用。
以新农村建设试点为引领,为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提供样板。2007年至2009年,吉林省投资7888万元,在农安县杨树林乡、永吉县岔路河镇和德惠市布海镇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经过3年的实践,总结出了“整合资金投入、生产生活兼顾、基础设施引领、注重培训服务”的工作经验,为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和其他支农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和经验。
以股份制农机化建设为引领,为农业生产装备现代化和农村体制创新探索新路。近几年来,吉林省先后投入农发资金近4亿元,在25个县(市)的55个乡镇,建设了64个示范项目,实现了粮食产量、农民收入较大幅度的双增长,大大加快和提高了吉林省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以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为实现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组装配套做示范。“十一五”以来,农业综合开发投资3000多万元,在粮食主产县建立了24个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基地,推广了120多项新技术,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使吉林省农业科技贡献水平从开发初期的45%提高到51%。
以推进区域资源整合为引领,积极探索两类项目有机结合。2007年以来,吉林省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投资3900万元,在辽源、镇赉等8个市、县(市)开展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项目结合试点。按照“扶持龙头建基地、建好基地促龙头”的原则,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根据龙头企业的生产需求,有计划地培育优质原料基地。扶持壮大了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农发资金的合力作用。(记者 张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