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的5年间,在吉林省的广大城乡,多座图书馆、剧院、乡镇文化站等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公众文化活动的阵地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送戏下乡等广泛开展,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和丰富。几年来,吉林省一面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面完善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逐年递增,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吉林省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
投资10亿元建成10万平方米的长春科技文化综合中心(含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投入5亿多元建设省图书馆新馆(已于今年破土动工);通过资源整合,解决了省群众艺术馆8000多平方米的新馆舍,并投入500万元进行了内部装修。吉歌集团东方大剧院、省吉剧团关东剧院、省民乐团剧场、省京剧院大戏楼等,维修改造后面貌一新。
各市(县)的文化基础设施,也得到明显改善。长春市投入1亿余元,新建了长春图书馆铁北分馆和宽城区文化馆;其他分别投入几千万元至上亿元的延边图书馆、松原市图书馆、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四平战役纪念馆、榆树市文体活动中心等一批场馆也相继落成,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全省共有博物馆82家,“十一五”期间新增了46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顺利推进,全省已有45家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433万人次。
依托日益改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吉林省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手段不断创新提升。业务培训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能。近3年来,全省文化(艺术)馆站培训了12400多名业余文化骨干,充分发挥了文化(艺术)馆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
各地区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近年来,各地区纷纷举办文化艺术周、社区艺术节、农民文化节,每年举办各级各类文化活动万余场次,参与群众近千万人次。另外,还有常年坚持举办的艺术精品系列演出、城市热读讲座、广场电影晚会等大型活动,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不断加强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整合文化资源,进一步充实和升级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十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几年来,国家累计在吉林省投入3432万元,省、县两财政分别配套投入1529万元和900万元。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了60个县级支中心和8792个村级服务点建设任务。吉林省分中心自建吉林二人转、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抗联和长白山动植物图片等特色数据库,在全国处于前列。
2008年初,吉林省成立了吉林省图书馆联盟,实现了全省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资源的整合,使高校馆向社会开放,开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模式。当年底,国家“三部委”在吉林省召开了全国“资源共享、服务基层”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了吉林省图书馆联盟的经验。截至目前,吉林省已经有34个图书馆加盟,印制和发放通借卡5万多张。
农村文化大院是吉林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探索。几年来,吉林省已建成农村文化大院4800余个,省财政共补助1250万元。农村文化大院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受到欢迎。
“送戏下乡”工程是吉林省文化惠民的一项新举措。作为省政府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自2009年起,“送戏下乡”项目已开展了两年。截至目前,全省60余个文艺团体奔赴各乡镇、村屯,完成“送戏下乡”演出7300余场,受到农村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得到了文化部的肯定。(记者 孟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