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以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组织实施,顺利完成了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重点检查和整改落实各个阶段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规范了财经秩序,遏制了“小金库”多发势头。但由于“小金库”分布面广、成因复杂、隐蔽性强,要实现彻底治理的目标,还需在继续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针对存在问题深入分析原因,通过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全面构建“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
一、广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这次治理结果看,当前广西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种收入不入账(主要是对外投资及其形成的权益,经营收入或资产处置收入、出租收入,以及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收入不纳入规定账簿核算);“小金库”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单位办公经费(经营成本)、公务接待等支出。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偏差是“小金库”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一些单位领导认为“小金库”资金来源,不是财政拨款,而且主要用于补充单位基本经费不足或职工福利,只要不贪污不私分,入不入账核算只是财务核算问题,并不违规违纪;有些单位领导明知设立和使用“小金库”违规违纪,但由于小团体利益且“小金库”取现方便,内部或外界又难以监督,不但方便了单位和领导用钱,并且便于化大公为小公或私有,这导致有些单位领导将财经法规和纪律抛至脑后,甘愿铤而走险,把国家和单位的收入变通后设立“小金库”。正是由于这一认识偏差,使一些单位设立和使用“小金库”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不但缺乏自纠的自觉性,而且对外界监督存在抵触。
(二)制度不完善是“小金库”问题得以滋生蔓延的温床。一是现行预算体制不够合理和完善,大量的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并对之缺乏有效的监管,为“小金库”设立开了方便之门;二是传统粗放落后的管理方式为“小金库”的设立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如由于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主体、内容、标准、用途、监管等环节缺乏明确有效的制度约束,收费过多过滥、随意性大、用收费代替管理的现象以及“谁收费,谁受益”的做法在某些领域仍普遍存在,且相当部分收费收入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游离于预算监督之外,导致一些部门和领导存在强烈的“以收代管”的意识和动力,不但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服务效率的提高,也为这些单位设立“小金库”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手段和方式滞后、管理缺乏精细等也为“小金库”的产生提供了空间和条件;三是缺乏规范透明的公务消费制度。目前各种类型的公款消费成为普遍现象,且规模巨大又不透明,成了设立“小金库”的最大诱因;四是单位内部缺乏健全有效的控制约束制度和机制,存在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为“小金库”滋生提供了内部环境;有的单位的制度即使健全,但由于缺乏自觉执行的动力和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而流于形式。
(三)查处不到位是导致“小金库”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由于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利益相关联等种种原因,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小金库”问题缺乏正确认识,往往睁只眼闭只眼,习以为常;或严查宽处,以罚代处,没有对相关责任人和领导进行行政处分或法律追究,使设立“小金库”的风险很小,助长了“小金库”的设立和使用。
二、深化改革、健全制度是建立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的根本措施
“小金库”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其根本目标在于实现标本兼治。要在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的同时,全面研究分析现行制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健全和完善,逐步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宣传和教育,从思想上增强对“小金库”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小金库”的大量存在不但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财经秩序和分配秩序,使国家财政收入严重流失,加剧社会利益分配不公,还导致奢侈、浪费、腐败滋生,败坏了党风政风,毒化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和谐。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小金库”专项治理和日常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单位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和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设立和使用“小金库”不仅是“违规、违纪”行为,严重的甚至是犯罪行为,只有对设立和使用“小金库”的严重危害和后果有了真正的深刻的认识,才能自觉抵制“小金库”问题产生。
(二)深化各项改革,健全各项制度。形成“小金库”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制度本身不够完善,存在“小金库”能够生存的空间。要建立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根本上还是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为“小金库”的治理奠定扎实的制度基础。
1.改革收费制度,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一是要从“源头”上入手,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收费制度,规范收费行为。要完善收费决策程序,明确收费主体、内容、标准、程序、用途和监管要求,取缔非法收费,规范合法收费,强化收费公示,完善缴费方式;二是要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将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接受监管,统筹使用预算外内收入;从制度上彻底取消上缴收入与预算安排挂钩的做法,据实安排预算;加强对单位银行账户和收费票据的管理,严格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全面推行网上缴费或银行代收制度。通过深化改革,从制度设计上最大限度减少通过截留、挪用收费收入设立“小金库”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截断“小金库”的来源渠道。
2.要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改革。一是要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面彻底推行综合预算,强化对单位预算的控制。要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控制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的问题,并要合理确定预算单位的财权,从预算安排上满足单位必要、合理的支出需要,消除预算单位以正常支出不足为由而设立“小金库”的动力、借口和诱因;要逐步细化部门预算,将单位预算支出明确到具体的项目,将支出科目明细到“目”级,严禁擅自改变预算资金支出的用途,从制度上杜绝违规套取预算资金的行为;要建立完善项目预算的决策论证制度,增加项目预算安排的透明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制度设计上杜绝通过虚报项目预算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要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特别是要突出重点、加强对项目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审核、监控和分析,对差异形成的原因和结果要深入分析研究并及时反馈和处理,逐步建立起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二是要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公务卡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预算信息公开制度改革,强化银行账户审批和现金管理,最大限度增加财政资金收付的透明度和降低收付风险,从资金收付环节控制和杜绝截留、挪用财政资金设立“小金库”行为的发生。
3.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强化预算单位内部控制制约。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从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支出范围和审批程序、核算程序和核算要求等方面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国有资产处置制度,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收益预算制度;要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加强日常监管,加大对制度执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和责任机制,督促和帮助预算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约机制和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合理设置内部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交叉控制机制,加强对现金收支、资产管理等重点业务的流程和过程控制,建立完善单位内审制度,将产生“小金库”的隐患杜绝在平时。
4.要建立规范的职务消费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从源头上治理各种公款消费,重点加强对会议费招待费支出管理,消除建立“小金库”的诱因;要大力推动职务消费制度改革,推行职务消费公开。要进一步规范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
5.发动群众参与,加大查处力度。一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调动群众举报的积极性。由于设立“小金库”的主要目的是把国家利益转化成小团体私利,往往只有少数人得益,见不得阳光,因而“小金库”设置具有随意性、隐蔽性、监督难度大等特点,资金的来龙去脉往往只有内部少数人员知道。因此,通过加强宣传、鼓励举报、保护举报等措施,发动和依靠知情群众揭露举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这次专项治理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二是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查处力度。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持专项治理与日常治理相结合,并常抓不懈;要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要强化处理处罚,要坚持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经济处罚与行政处罚、法律追究相结合的原则;要建立对财务分管领导、财务管理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问责制度;要加大对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使查与处有机结合,真正确立“小金库”治理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