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细雨,褪去了北京盛夏的炎热,也使得牛街的建筑焕然一新。古老的清真寺、崭新的社区居民楼,整洁的街道,古街新貌喜迎穿梭的路人。7月14日上午,国家民委党组书记杨传堂、驻委纪检组长李小满带领机关干部60余人,在北京市副市长程红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市牛街,学习考察牛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经验。
群众宗教信仰在这里得到了保证
始建于公元996年的牛街清真寺,是至今北京尚存的四大清真古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古寺先后经历了4次大规模修缮。今年76岁的老阿訇薛天利说:“党和国家一直关心着我们回族群众。中央领导多次来到牛街,关心我们回族群众的生活。我们的心里感到很温暖!”
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牛街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促进多民族和谐社区建设的成功路子。杨传堂说:“牛街的变化离不开党中央的关心,也离不开牛街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建设家园的精神,可以说牛街经验就是城市民族工作实践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牛街街道是北京市著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在这里,5万多居民中,回族占总人口数的23%,所辖10个社区中,有6个民族社区回族较为集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60%。在这里,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十分融洽。薛天利阿訇说:“几十年来,牛街没有出现一起因民族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问题而引发的民族纠纷。这主要源于居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的良好心态。”
民生一条街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
离开牛街清真寺,参观团一行来到了牛街民生一条街。之所以称为民生一条街,是因为这条街上分布着牛街民族敬老院、春风社区医疗站、牛街社区居家养老关爱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社区服务机构。居住在这里的社区居民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小麻烦,都可以足不出社区在这条街上解决。
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靠,政府在牛街街道投资修建了民族敬老院,其规模之大、床位之多、服务项目和设施之全在北京民族敬老院中算得上首屈一指。在民族敬老院门前,几位老人正坐在轮椅上聊天,杨传堂上前与老人交谈。
“老人家,您今年高寿了?”杨传堂握着一位老人的手问。
“我今年100岁了!”陆琼英老人说。
“您在这里生活怎样啊?”
“好啊!政府给我们安排得比自己家都好,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现在活得这么舒心!”
在民族敬老院的东边是春风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站坐落在民生一条街上的一个小四合院里,是一家北京市医疗保健定点社区卫生服务站,60岁以上老年人在这里可享受免挂号费服务。走进小院让人不得不竖指称赞。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分为西医、中医、民族医、急诊等科室。杨传堂参观了每一间中医诊室。卫生服务站医生介绍说:“现在有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的老人们不用挂号,医生就给看病医治。”
科技成为了社区服务工作的新抓手
牛街社区服务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今,牛街人又树立了新的目标,要把牛街从民族团结先进,提升为民族团结模范!街道工委书记王都伟说:“先进只能证明街道的服务工作做的比别人好,而要想成为模范,必须在工作的很多方面,进行原创和探索。”
在牛街东里社区,科技服务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智能化安保系统、智能化生活系统,彰显了科技生活的力量与神奇。据统计,在牛街东里社区,居民们的生活与高科技实现了零距离的接触。智能安保系统的安装,使得这个几千人的社区里自行车失窃率直线下降。3G无线监控设备的安装,使得每一个进入楼宇单元的人,都将出现在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语音智能生活系统,即将让社区中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通过语音控制就能够在家里正常生活的梦想变为现实。
基层党建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护航
生活在古街牛街的居民可能已经对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儿感到屡见不鲜了,因为他们身在欢乐祥和、团结融洽的生活氛围中。这一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牛街各族群众的团结一心,更离不开牛街街道出色的党建工作。
牛街东里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向杨传堂介绍了牛街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情况。街道党委从健全基层组织网络入手,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委——楼群党支部——楼门(院)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通过细化党委领导居委会、党支部联系楼群、党小组配合楼门、党员带动居民户的党建纵横管理机制,实现了及时发现、反应灵敏、处置有方和管理高效的工作方式。
在党小组的领导下,楼管会发挥楼长、层长的优势,组织党员、积极分子、志愿者,加强与民族宗教人士、信教群众的联系,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收集和反映群众的呼声,动员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到和谐社区建设中,实现了楼门建设与党的建设的互促互动。
参观考察结束时,杨传堂说:“今天的参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牛街这个民族工作的老典型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运用和推广,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