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陕西省73个农技协、21个示范基地、18名科普带头人受到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共争取到“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1970万元,列全国第四,西北第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五年来,陕西省获得中国科协表彰奖励额度连续位于全国前列,共有204个集体和56名个人受到了中国科协、财政部的表彰,争取到奖补资金4390万元。
为了发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中国科协表彰的基础上,省科协和省财政厅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表彰面,加快基层科普设施建设,促进了科普长效机制形成。2007年至2009年来,投入650万元实施“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共评选表彰了108个集体和35名个人;2010年投入300万元,在全省建立了10所市级科普惠农培训学校和40所县(区)级科普惠农培训学校、社区科普益民学校,完善了陕西省基层科普设施。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带动了地方财政对科普惠农的投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本身没有对各地市提出资金配套的要求,但由于项目实施后在各地的良好反响和取得的成效,地方财政主动安排资金,实施本地的“科普惠农”计划,实现了中省、地方资金的合力效应,进一步扩大了农村科普服务“三农”的力度,在全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榆林市开展了榆林“科普惠农”,从2007年开始,每年从财政拿出50万元作为惠农专项资金。神木县每年拿出25万元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作为县一级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全国名列前茅。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四类奖项中,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遍布三秦农村,在推广新品种、传授新技术等方面各具特色,互为补充。
宁强县生猪养殖协会年累计培训农民150场次,通过广泛深入地科普宣传培训活动,使5万养猪户掌握了生猪饲料配制快速育肥技术,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乡土人才,有261名协会会员拿到了农民技术员职称。咸阳市三原县渠岸乡惠家村田家组村民焦婷发展养猪业,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中,获得了“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称号。周至县秦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引进推广“西选二号”、“华优”、“西猕九号”等猕猴桃品种,辐射带动了周至、户县8个乡镇63个村2800户群众受益。户县的科普带头人纪俭每年自发培训种植户1500余人次,接待群众参观1万余人次,带动周边群众科学生产,增强科技致富能力。
据统计,五年来,受表彰的141个农技协通过为会员提供技术服务,带动了30万户会员科技致富,年均纯收入都高于所在县农民年均纯收入20%以上。62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面向广大农民开展科技培训、科技讲座,平均每年有20多万农民受益。
一些农技协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通过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在当地引导建立了科技主导型产业,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陕西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靖边县东坑镇农民洋芋专业协会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种植面积大幅提升,集中1000亩连片单产创世界最高5500多公斤,成为农民致富的“金蛋蛋”。城固柑橘产业协会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中,围绕柑橘产业积极帮助橘农提高劳动技能和生产水平,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使柑橘的产量、质量快速提升,有450个科技示范户成为泛亚牌柑橘出口基地示范园。
此外,借助“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影响和奖补资金的支持,相当一部分表彰对象的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本产业的龙头。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无公害蔬菜专业协会获奖后平均每年辐射带动农户由150户增加到310户,推广新品种由2个增加到4个,推广新技术由1—2项增加到4—6项,带动周边共发展蔬菜种植8000多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914元增加到5800元,无公害蔬菜已经发展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支柱产业。同时,该协会平均每年开展技术培训12次,承担县以上科技项目2个、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3个,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科普工作。 (记者 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