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陕西探索沙区治理新路 六模式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0年06月16日   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厅了解到,陕西省坚持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防沙治沙工作。

    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范围为长城沿线毛乌素沙地治理区、白于山区荒漠化土地治理区、黄土(丘陵)覆沙治理区和渭河下游沙苑沙地治理区四个治理类型区。

    经过几年实践,陕西省初步总结出六种治理模式。

    一是沙地铁路—高速公路护绿路治沙模式。在神延铁路、榆—靖—定、陕蒙高速陕西段、榆—神—府沙漠高速公路两侧各1—5公里范围内,采取乔、灌、草以行状、带状、块状混交方式,营造防风固沙阻沙林,治理沙化60万亩,保障了铁路、公路的畅通。

    二是沙地樟子松造林综合示范模式。以樟子松套笼栽植技术和紫穗槐灌木林为主,在榆阳掌盖界、横山哈兔湾建立20多万亩综合治理示范点,一次性成活率达90%以上,辐射面积60余万亩。

    三是黄土覆沙综合治理示范模式。在榆阳七里沙、神木马场梁采取漏斗大坑大苗深栽、生物网格固沙,推广应用美国干水、生根保水剂、容器盛水、容器苗栽植等多种抗旱栽植新技术,建立10万亩以上的大规模治理示范点。

    四是城镇生态园建设示范模式。位于榆林城周边占地1.5万亩、投资3.5亿元的榆林国家级沙漠生态公园,已引入适合沙地生长又具防护作用的樟子松、河北杨、杜松、云杉、圆柏、臭柏、火炬树、五角松、白蜡等150多种植物,成为陕西省沙区植物品种最为集中的地区,同时进行了大量冻土移栽、开心果引种栽培、柽柳嫁接肉苁蓉等多个科学试验研究。

    五是生态经济型防沙治沙模式。在总结石光银、牛玉琴“生态+产业”型治沙模式的基础上,又涌现了杜芳秀、王志兰等治理典型。其特点是从治理开始就注重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六是神木秃尾河源区水源保护模式。自2002年以来,张应龙依托神木县生态保护协会,承包了该县毛乌素沙漠秃尾河源区各丑沟流域的42.8万亩荒沙,自投资金300多万元实施治理,使昔日的“没毛沙丘”披上绿装。

    截至目前,陕西省沙区造林面积累计达到124.6万公顷,林草覆盖率达到33.5%,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较1999年分别减少2.1万公顷和12.6万公顷,重度、极重度荒漠化面积的占比由54.8%下降到13.4%,流动、半固定沙地面积的占比由29.9%下降到15.9%,沙区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到“整体遏制、局部良性循环”的根本性转变。   (记者 曹陇生 通讯员 赵侠)

 
 
 相关链接
· 陕西:落实防汛工作责任 全力抓好防汛准备工作
· 陕西将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服务业增速高于工业增速
· 陕西投入3.1亿元改造11个大型灌区节水配套项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