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农村多年的小型农田水利(简称“小农水”),如今湖南省建设思路日渐清晰:在完善“民办公助”机制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记者从湖南省水利厅获悉,18个重点县一年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近15万亩。
针对“小农水”设施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问题,去年,经财政部、水利部批准,武冈、溆浦、保靖、桑植、衡阳等18个县(市、区)列入全国第一批“小农水”建设项目重点县,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资金1.74亿元,以现有“小农水”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的配套改造为主,重点解决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
完善和创新“民办公助”机制,激发农民开展“小农水”建设积极性。东安县井头圩镇满足村在项目资金支持下,实现渠渠相通、沟沟相连、水量互济,2000亩稻田旱涝保收。村民高兴地说:“我们满足村,现在终于满足了。”
整合中央与地方、各部门之间的相关资金、技术等资源,完善“小农水”长效投入机制。衡阳县的降水在地域和季节分布上极为不均,几乎年年发生旱涝灾害。去年,该县县级财政投入80万元,整合资金8402万元,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00多万公斤。
项目实施一年来,18个重点县新建和改造塘坝2640处,整修防渗渠道1787千米,每年可新增蓄水量8300万立方米,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5。省水利厅厅长戴军勇表示,通过“小农水”项目重点县建设,实现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彻底改变“小农水”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实习记者 刘勇 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刘振林 李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