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楼里,英语系蒙授专业的学生正在上课,因为几个班所上课程不同,老师有蒙古族的、汉族的,也有外教。在一个班,一位蒙古族老师用流利的英语讲完课后,开始用蒙古语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目前,让孩子接受蒙古语、汉语和英语3种语言的学习,已经成为自治区很多蒙古族家庭的选择。蒙汉“双语”及英语、日语等教学渠道的畅通,多年来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大量适应国际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面对更加广阔的空间,全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今喜逢重要的历史机遇期。
“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2007年自治区启动实施了民族教育发展工程,目前多数盟市和旗县(市区)安排了从50万元到200万元不等的专项民族教育补助经费。2010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逐步在民族语言授课高中阶段和民族幼儿教育阶段实现免费教育”的目标。近日,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决定,今年锡盟在全区率先对蒙古语授课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实行免费教育。
坚持推行“两主一公”办学模式(以学生寄宿制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目前,全区蒙古语授课学校全部实行了“两主一公”,“三少”民族学校和朝鲜族学校也基本达到了这一目标。从2009年起,自治区又对33个牧业旗市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全部免除了学费。
全面加强“双语”教育工作,把学习掌握母语作为基本要求,把学习运用汉语作为必备素质,把学习使用外语作为一项发展能力。目前,内蒙古已经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比较系统的“双语”教育体系,同时建立起了完整的民族文字教材体系。
自治区现有民族学校及在校学生的情况为:小学382所,在校生18万余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的340所,在校生14万余人;普通初中158所,在校生近9万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的137所,在校生近7万人;普通高中51所,在校生近7万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的43所,在校生近5万人;幼儿园及学前班148所(班),在园(班)儿童4万多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的126所(班),在园(班)儿童3万余人;全区有16所普通高校开设了上百个蒙古语授课专业,在读学生近3万人;有32所普通高校开设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班和民族班。目前,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均超过了其人口所占比例。
在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内蒙古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蒙古语授课学生高考升学单列计划、单独划线;为“三少”民族和俄罗斯族考生单独举办预科班;积极鼓励和支持我区少数民族学生报考国家少数民族预科和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目前全区通过预科教育在国家部属高校和内地高校就读的本专科生有6000多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1009人、博士研究生319人。
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全区在校民族中、小学生分别仅有524人和2万余人,高等教育是空白,没有一所高等学校。60多年来,内蒙古在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及具体措施,不仅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受益,还有八省区甚至国外的学生来我区求学蒙古语,自治区民族教育正在全新的历史进程中走向更广阔的未来。(记者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