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地势凹凸不平、麦苗稀稀拉拉的工矿区沉陷农田,一边是地平苗壮的丰收场景,放在照片上,对比更加强烈。2009年12月22日,山西省召开工矿区土地复垦重大专项汇报会,展板上的一张张照片显示了该项目实施以来,工矿区复垦土地发生的重大变化。据悉,“山西省工矿区土地沉陷、防治和复垦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科技项目自省科技厅牵头启动5年来,工矿区植被覆盖度提高20%-40%,土地生产力提高30%-50%,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科技贡献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山西省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和产煤大省,因采煤造成的土地沉陷面积达100万亩,其中40%为耕地,土地复垦率却只有2%。由省科技厅投资500万元、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和太原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实施的“山西省工矿区土地沉陷、防治和复垦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科技项目,就是针对山西省采矿过程中造成的土地沉陷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在工程复垦的基础上,开展工矿区土地沉陷规律、复垦土壤快速熟化技术和林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及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研究,研制开发生土熟化专用肥和工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剂,引进土地复垦先锋植物,集成配套土地复垦综合技术,形成土地复垦综合技术模式,建立土地复垦信息系统,在全省示范推广。
项目实施5年来,在涵盖全省主要破坏类型的地区建立3个观测站、8个试验点、12个示范基地,开展各种试验3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提出技术规程5项,解决各种技术难题15个,编制土地复垦方案20多套,为复垦土地农业生产能力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项目成果目前已在长治、晋城、朔州、阳泉、大同等地得到应用推广,1万余亩采煤塌陷地得到复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企业和农民利益得到了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记者 白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