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全国林业血防工程科技支撑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透露,目前全国血吸虫病疫区内,7省194个钉螺潜在孳生县已全部进行了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建设内容涉及生态环境改造、生物抑螺技术、配套工程建设等多项措施。整个疫区林业血防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截至今年,林业血防工程已累计安排林业血防建设任务548万亩,投资19.4亿元,其中专项安排抑螺防病林建设任务346万亩。工程建设得到社会广泛参与,在广大疫区形成了社会群众自觉参与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的热潮,取得了明显的治病治穷和生态改良效果。通过定位监测,抑螺防病林建立后,钉螺活螺框出现率下降80%以上,感染螺框出现率下降90%以上,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减少50%左右,急感发病率几乎为零。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借助先进技术,全国建立了8个林业血防试验示范区,代表了我国目前林业血防建设的8种主要类型,已成为我国林业血防科技示范、宣教、效益监测、成果推广的试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科技引领、支撑作用。近些年来,林业血防研究不断深化,在抑螺技术及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科研成果已在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提高林业血防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林业血防工程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支撑,把抑螺兴林增收结合起来,以因地制宜营造杨树林等为主,规范实施杨树造林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滩地最主要的经营方式,在长江滩地建起了绿色长城,推动了当地杨树产业发展,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发挥了森林的生态功能,避免了化学药剂灭螺引起的环境污染。疫区政府和群众把林业血防工程称为抑螺防病的“造福工程”、强国富民的“致富工程”、防洪抗灾的“保安工程”、环境保护的“生态工程”。
资料显示,血吸虫病为世界一大公害,流行于76个国家,使全世界6亿多人口受到严重威胁。基于血吸虫病的特征,林业血防以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寄主——钉螺为主要突破口,建立以林为主,林、农、水等有机结合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从而有效改善环境,抑制钉螺孳生,最终实现防治血吸虫病,为世界血吸虫病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林业血防工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起始阶段、1993年到2003年的发展阶段,2004年以来逐步转入大力开展工程建设阶段。近年来林业血防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由以科研为主走向科学技术引领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由湖区、分散建设走向血吸虫病整个疫区系统建设;由局部参与走向全社会行动。(记者 刘娜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