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五项水利工程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典工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09年12月03日   来源:水利部网站

    日前,中国建筑业协会联合11家行业建设协会评选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密云水库、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典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三峡工程主要由拦河大坝、电站厂房、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全长2309.5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三峡电站由左右岸电站、右岸地下电站和电源电站组成,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通航建筑物包括双线五级船闸和垂直升船机,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垂直升船机可通过3000吨级客货轮;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动态总投资达2000亿元以上。三峡电站自2003年7月10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统计至2009年5月31日,已累计发电3140亿千瓦时,相当于少燃烧18536万吨原煤,减排二氧化碳37072万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控制黄河92.3%的流域面积、90%的水量和近100%的沙量,在整个治黄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战略地位,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里程碑式的特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泄洪排沙系统、引水发电系统组成。大坝为壤土斜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160米,坝顶长1667米,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电站装机180万千瓦,概算总投资352.34亿元人民币。主体工程于1994年9月12日开工,2001年12月底基本完工,2009年4月通过了竣工验收。小浪底水库建成投入运行后,已连续9年安全度汛,有效缓解了下游洪水威胁,基本解除了下游凌汛威胁,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不足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可使下游河道20年~25年不淤高,主河槽过流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密云水库是新中国诞生后自行设计修建的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是一座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密云水库的建设不仅彻底根治了潮、白河的洪水,保护了京、津、冀千万人口的安全,而且成为北京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源地,被称为首都的"生命之水"。密云水库位于潮白河水系中游,控制流域面积15788平方公里,占潮白河全流域面积的88%。水库有2座主坝、5座副坝、7条隧洞、3座溢洪道、1座电站、1座调节池,分布在水库南岸沿线25公里的范围内。坝顶高程160米,大坝总长4560米,水库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1958年9月密云水库开工兴建,1959年9月水库胜利拦洪,1960年9月水库建成投入运行。密云水库运行以来,经受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1994年高水位的考验,在防洪、供水、发电、养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随着首都水资源进一步紧缺,密云水库愈加显示出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已累计为京、津、冀供水348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供水233亿立方米,占北京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60%以上。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新开辟的淮河直接入海通道,是淮河全面治理中的战略性骨干工程,结束了自1194年黄河决口南泛夺淮以来,淮河800年没有直接入海通道的历史,对于解决淮河洪涝灾害频繁问题具有战略性作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水利建设工程。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长163.5公里,设计行洪流量2270m3/s,工程内容包括河道开挖和堤防填筑,建设二河、淮安、滨海、海口四大枢纽等,移民6.3万人,征地6.8万亩,总投资41.17亿元。工程于1999年开工,2003年6月完成主体工程并投入使用,2006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工程的建成,使洪泽湖及淮河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提供了防洪安全保障。仅在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时,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及时投入运行,减少了3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10多万人的受灾损失,减灾效益27.68亿元,相当于工程总投资的2/3。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是对原东深供水工程进行彻底改造,建设专用输水系统,改善供水水质并适当增加供水水量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粤港两地极为重要的民生水利工程,是粤港合作的典范工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里程碑意义。东改工程概算投资49亿元,设计流量100m3/s,设计供水保证率99%,年供水总量24.23亿m3;工程线路全长51.7 km,工程涵盖几乎所有水工建筑物类型,包括3个泵站、3座渡槽、7条隧洞、1条双圆涵、9.9km压力箱涵、10.4km无压箱涵和明槽、9.1km人工渠道改造、36项分水工程和桥梁、闸、堰、检修泵房等建筑物。工程于2000年8月28日开工,2003年6月28日建成投产,2006年7月5日通过了竣工验收。运行六年来,各项监测指标均显示工程质量持续优良,提供了香港80%、深圳和东莞50%的优质淡水,为该地区2000多万人口和19000多亿国民生产总值提供了水资源安全保障,为深入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深化粤港合作,保持香港特区长期繁荣稳定,共创泛珠三角地区的科学发展,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据悉,此次活动入选的工程均具有行业代表性,对促进本地区或本行业乃至全国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和国防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和推进作用,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里程碑意义或时代特征的标志性工程,其工程设计、质量、科技含量和社会经济效益在同年代、同行业居国内领先水平。长江三峡等5项水利工程无不凝聚着广大水利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集中展示了60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辉煌历程和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水利人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其勘测、设计、科研、施工和建设的成功经验,必将有力地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改革和发展,在新时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再创新的辉煌。

 
 
 相关链接
· 贵州最大水利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 西部开发重点水利工程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开建
· 水利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排查工作
· 一批西部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如今成为旅游新景点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