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1月12日,5·12大地震已过一年半。深秋时节,记者再次来到岷江河畔,耳之所闻,目之所及,古堰大地正绽放着富民“产业之花”。
曾经,都江堰的产业在地震中遭受重创,而伴随着上海援建工作的加速推进,废墟阴影正在褪去,富民产业的曙光喷涌而出。农业,正从传统走向现代;旅游业,得到恢复和提升;工业,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
正在修复的景点“二王庙”门楼牌坊上,再现爱国将领冯玉祥曾经手书的一副对联:万顷波光归稼穑,四山云色慄蛟龙。此番美景,或许就是不久的将来都江堰富民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长板短板”对接,让资源动起来
在指挥部进驻都江堰不久,援建干部感到,都江堰的农业尽管有着传统文明和地理优势,但同时“短板”凸显:投入不足、形态落后……而上海,既有技术又有专家,何不“长板短板”对接呢?
于是,2008年7月5日,上海市农委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到都江堰调研,短短7天后,一份系统的《关于都江堰市农业灾后恢复若干问题的报告》就摆在上海市领导办公桌上。
如今,报告里许多蓝图,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
为恢复重建为农服务体系,一个7500平方米的市级为农服务中心和16个600平方米的乡镇级为农综合服务站,今年底即将完成建设;
为搭建两地农产品商贸平台,为都江堰特色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开辟了“绿色通道”, 实行“零费率”入场;
在柳街镇,占地200亩草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的大棚已经搭起来,交通、排水供电等配套在加紧施工。这个基地将主要生产非洲菊等草本花卉,预计第一批花可以赶在春节前上市。“孙桥的技术,加上奉贤区成功的种植经验,非洲菊可让柳街人致富。”
站在都江堰区域图前,起自向峨乡,终至青城山镇,从右往下画一个弧线,“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可圈可点。目前,首批项目已启动,到2010年3月全部建成,将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沪川两地合作交流基地、农民持续增收基地。这一项目涉及12个乡镇,占都江堰市耕地面积60%,受益人口占都江堰市农村人口44%。项目建成后,核心区农民可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都江堰旅游业占据GDP总量半壁江山,相关从业人数占城乡劳动力的60%。大地震后全市旅游处于停业状态。上海援建指挥部为都江堰这一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恢复和重建,不仅援助7000多万元打通旅游通道,而且借助上海国际旅游节和上海世博会两个平台,助推旅游业恢复提升。
去年和今年的上海国际旅游节上,“都江堰花车” 两次现身国际大都市;今年9月14日,上海还向都江堰市授发“世博会旅游推广站”,使都江堰成为全国除省会城市外唯一获此称号的城市。15家上海旅行社还与都江堰市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推出包括世博之旅、爱心之旅等8条特色旅游线路。截至10月25日,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实现购票200万人次,门票收入1.7亿元,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22%和27%,超过2007年全年水平。
市场引导“配对”,让项目转起来
去年9月和今年9月,在上海援建指挥部协助下,都江堰市连续两年在上海举办招商项目推介会。迄今,共有1000多家上海企业(园区)参加推介会,104个投资项目的签约金额达70多亿元。
项目的红火背后,除了两地政府搭好平台,都是企业的“自由恋爱”。正是有了市场的引导,富民产业项目才得以“转”起来。
都江堰震后产生的庞大建筑垃圾,在上海德滨机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德志眼里却是“宝贝”。德滨出手4000万元,在都江堰成立申川节能建材公司,生产绿色砖块、砌块、路基材料等多种环保建材。该项目完全达产后,可年处理建筑垃圾100万吨,产值超过1.5亿元,还能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去年,上海盛为木业公司和生意伙伴在都江堰共同投资设立了申爱猕猴桃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已吸引当地560户农民加盟,流转土地7000余亩。申爱计划在5年内持续投入1亿元,把这个基地打造成为集生产、观光、储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震后,都江堰大部分产业瞬间受损,目前有5万-6万人失业,而且,农村就业人口23.5万人中部分需要寻找新的就业。为此,上海援建的“10万平方米就业创业基地项目”横空出世。就业创业基地项目,鼓励都江堰居民创业和中小企业落户。到明年5月建成,预计可向社会提供近5000个就业岗位,每年可创造1500万元税收收入。
如今,上海对都江堰的援建,已转向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造血”共赢互利,让机制活起来
今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指导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指出,鼓励支援省与受援地区在巩固援建成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上海正在用自己的援建实践,回答总理关心的问题。
市领导曾多次作出指示,要增强援建的“造血”功能,要探索如何长期共赢互利。
上海援建指挥部与都江堰市政府也达成共识:着力形成以政府引导为关键、各类企业为主体、优势互补为基础、市场运作为导向、产业项目为载体、合作共赢为依托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合作机制。正是有了这种共识,使都江堰的“产业之花”盛开怒放。相关例子不胜枚举:
震后,上海浦发银行申请参与对口援建。目前,该行已经成立都江堰支行,与都江堰市政府签订《都江堰市灾后重建银政合作框架协议》。截至今年7月底,已累计向都江堰13户企业投放贷款36.9亿元,增强了企业的“造血”功能。
在都江堰市二环路北段以东、蒲阳路干道以南交接处的1平方公里范围内,正在打造一个“川西风貌、上海风情”的综合商住社区———“壹街区”。它用于安置都江堰市7000多户、2万多人的综合小区,汇集百货公司、超市、家电、数码通讯、酒店等业态,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城。
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总指挥薛潮表示,灾后重建绝不是简单的“复原”,上海率先探索的“援建+合作”模式,为灾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记者 邱曙东 吴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