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省首创并取得突出成效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模式,将推广至卫生领域。10月20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主持专题会,研究全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2000年以来,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群众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总的来看,仍然存在卫生资源缺乏、服务可及性差、人才匮乏、服务成本高等问题。为此,全省拟从2011年到2020年,集中各方面力量,大力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与会者各抒己见,从地方病防治、县乡村医疗机构设置、经费保障、人才培训、科技推广、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十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了建议。就大家最为关注的人才问题,蒋巨峰建议,能不能考虑七个渠道:一是多培养乡村医生,做到小病不出村,防止小病拖成大病;二是加强县、乡医生的在职进修,提高专业水准;三是选择骨干医务人员进行脱产深造,培养医院领导和业务骨干;四是加大在民族地区定向招收医务专业学生的工作力度;五是整合利用民族地区驻地单位的医疗力量;六是鼓励大医院的医生轮岗支援民族地区;七是积极引进人才。
蒋巨峰强调,编制和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关键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要强化操作性,让民族地区群众真正得实惠。既要把握各地的共性问题,也要兼顾个性问题,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要坚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杜绝形式主义。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省级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搞好指导和服务;州、县两级政府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主动有为。要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强化健康卫生观念。
就具体工作安排,蒋巨峰总结指出,要抓紧确定各项行动目标,并制定阶段性目标,确保每个阶段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国家和省里已有的相关规划或工作部署,要纳入本计划统筹落实。要抓住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等薄弱环节,梳理突出问题,制定相应的专项措施和综合措施。要在新医改的整体框架下,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强化制度保障,落实运作平台和机制。同时,要加强财力保障、人才保障、药品保障。(记者 谭江琦 石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