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在沈阳召开东北地区及河北、内蒙古两省区工业运行监测协调工作座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出席并主持会议。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五省区及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个副省级城市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深入分析了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今年四季度及明年工业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同时,汇报了各自机构改革进展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辽宁省前三季度工业同比增长约14%,可实现年初确定的全年增幅不低于东南沿海、不低于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定速度的目标。装备制造业占比从去年的28%提高到31%;大连外贸出口6月份起恢复正增长。辽宁省大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省级财政投入13亿元;重视运行监测体系建设,明年争取将网络体系建立起来,其中,沈阳市建立了产值过亿元的千户重点企业调度制度。
吉林省前三季度工业企稳向好态势明显,1-9月同比增幅在15%左右,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拉动效应突出,预计今年全省工业增幅约为18%,明年为16%左右。但全省煤炭需求缺口较大,尤其是长春地区煤炭库存缺口更突出,目前正在加紧协调。
黑龙江省前三季度工业增幅在9%左右,预计全年增幅11%,明年在10%左右。全省煤电供需尤其是价格矛盾突出;工业实现利润比去年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采炼油行业占全省利润80%左右,而去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高企(最高达147美元/桶)等特殊情况,导致今年利润负增长。
河北省前三季度工业增长在12%左右,基本可以实现全年13%的目标。河北省在“三个1亿”产业(超过1亿吨钢、1亿吨水泥、1亿重量箱平板玻璃)中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组建河北钢铁集团,同时推进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唐山渤海钢铁集团组建工作。
内蒙古前三季度工业同比增速达到19%,其中9月份为22.8%,继续排名全国前列,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较大的伊利、蒙牛两大乳品企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去年同期水平,截止9月底全区规模以上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90%以上;积极推进包钢与宝钢重组。存在问题主要是铁路货运结构不合理,中西部地区“白货”物资积压,电煤库存普遍偏低。
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都提出了全面落实36号文件(《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思路,下大力气抓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相关工作。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工业经济向好形势进一步巩固,预计四季度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趋势将更加明朗。会议决定,工业信息化部和地方工业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快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运行监测体系建设。
朱宏任在会上强调,目前,中央“一揽子”计划及政策的实施对确保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经济下滑趋势得到遏制,逐步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但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困难还很多,任务还很艰巨,加快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等。此外,与会代表就机构改革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就工业运行监测体系建设、煤炭及运力需求紧张、防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等提出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