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四川新农村建设探索出生态小康型等6种发展模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09年08月08日   来源:四川日报

    8月5日,金堂县栖贤乡石板村干部找到该乡向前村的成都犇牛实业公司,请他们帮助发展1300亩花椒种植基地。犇牛实业自2006年落户栖贤乡向前村以来,在当地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花椒种植1.5万亩。在蔬菜产业的带动下,向前村及周边地区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金堂县的实践是四川省新农村建设进入提质扩面系统推进新阶段的一个缩影——以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作产业支撑,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以集中连片的示范片建设推动地震非重灾区新农村建设,使这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不落后于重灾区恢复重建的水平。

    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生产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切入点,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全省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健康推进。近日,记者从省委农办了解到,在总结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四川省各地启动建设100多个示范片,积极探索以点带片、点片结合、以片带面的建设路子,初步形成了6种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城郊结合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依托城镇、面向市场、服务城市、致富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率先在城乡结合部取得突破。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形成以花卉种植业和旅游业为一体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人均年花卉苗木收入4万多元。

    特色产业型。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收入迅速提高,推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房建设以及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较大进步。如长宁县走出一条以竹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促进竹产业发展的路子。目前,该县已有竹产业百万元村14个。

    生态小康型。以自然生态资源、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开发生态农业、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配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山水田园式新社区。如苍溪县以20个生态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促进人居环境美化。

    企业带动型。通过企业公益捐助、村企结对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村综合发展。如自贡市金穗实业公司通过担当帮扶村经济顾问,实现村企合一,制订出工业强村和“猪-沼-茶”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带动1.2万农民共同致富。
乡村旅游型。依托当地特有资源,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如成都“五朵金花”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初步形成,成为旅游业的新兴产业和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

    灾后重建型。灾区特别是极重灾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原址联建和开发重建等多种方式,解决受灾农户住房重建。同时高起点规划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实现产业的重建和振兴,并配套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彭州市探索实践“土地银行”、“田间管理公司”等运作模式。该市灾后恢复重建的磁峰镇鹿坪村、新兴镇阳平村等不仅建成规划有序、风格独具的民居新舍,还大力发展莲藕种植、水产养殖、金银花、魔芋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记者 邹渠 实习生 邸涛)

 
 
 相关链接
· 河南新农村建设交流会召开 徐光春郭庚茂作批示
· 云南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和指导员工作呈现六大特点
· 甘肃把农村消防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
· 测绘局副局长:做好测绘保障服务 助推新农村建设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