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重庆市农业部门继续实行为农民办实事的制度,确定了10项“为农民办实事”项目,加快推进解决一批农民最盼望、最关心、最急需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农民素质提升行动。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0万人;加大农民培训力度,重点培训外出就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地方特色产业、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农业农村发展带动(头)人“五业一人”;开展百万种养大户实用技术、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绿色证书培训,全年培训农村种养大户20万人、农业技术人员4600人、“绿证”学员5万人。
二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29个区县建设“一池三改”生态家园示范户15万户;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20处、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村20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200个、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村4个。
三是农业技术助推农民增收行动。实施和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旱作节水农业等重大专项覆盖范围,完善良繁体系建设。每个生猪大县建设规范祖代猪场1-2个,新建30个生猪人工授精站和300个人工授精点。扩大高产创建规模,高产创建示范片由10个增加到42个;推广免耕、集约育秧(苗)、轻简(抛、机插)栽培等主体技术6项。通过技术支持,助推农民增收300元。
四是农业法律下乡“四百”行动。深入开展送农业法律下乡活动,在全市范围内,选择100个农业龙头企业、10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00个重点产业大户和100个现代农业示范村,采取派驻法律顾问、选派法律专家、法律老师及法制宣讲队等方式,送法进村入户进企业、普及农业法律法规。
五是柑桔老果园改造升级换代工程。推进长江三峡柑桔产业带建设,在万州、开县、云阳集中成片改造2.4万亩老柑桔果园;合理搭配品种,引进具有专利保护的晚熟脐橙和晚熟杂柑;创新机制,实行果农、区县经作站、恒河果业公司分别占股40%、10%、50%运作模式;所有改造果园纳入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受益农户达20000户。
六是“两翼”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带建设。在 “两翼”地区建设12个农业循环经济小区,每个小区集中成片种、养殖业达到500亩以上、出栏1500个猪头以上,形成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带,带动5万亩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七是农牧渔良种场站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全市6个良种场站试点实施良种场站改革,引进优良品种,实现良种覆盖率30%、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
八是千镇万村信息惠农工程。实施信息资源整合、传播渠道畅通、终端用户拓展、信息体系夯实四大行动,采集8万核心用户信息,建立农村信息用户数据库,抓好“最后一公里”。建设农业信息呼叫中心,打造“12316”、“12582”三农服务热线。组建信息服务团队,培训3万干部、5万种养大户和农村信息员。在100个“百强”镇乡中示范应用“农政通”电子政务,在全市8万名行政干部、技术骨干、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中开展信息使用及传播补贴,惠及100万农户。
九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试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争取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投入增长150%,推广耕种收作业机械3万台套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达到20%以上,发展100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重点扶持发展柑橘、生猪等专业合作社;继续在7个区县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试点,新增九龙坡、垫江、梁平3个区县,引导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以上,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4000个以上,农民参合率达20%以上;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示范合作社”建设工作。
十是市民“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生猪“三百万”工程,扶持发展年出栏百头以上规模猪场10000个、千头以上规模猪场1000个、万头以上规模猪场100个,支持出栏3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发展;落实动物重大疫病强制免疫防疫政策,推进“三旬分类免疫制”和生猪“三针同免”程序,确保全年全市清净无疫,肉类总产量增3.5%,蛋产量增7.5%,奶产量增22%,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增长100元;启动草食畜牧“十一五”重大专项,3年内新增草业产业化示范基地5万亩,相关产业效益年增1.35亿元,实现6-8个草食牲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标准认证或国家绿色标准认证;推进重点蔬菜基地建设,涪陵、潼南、武隆、璧山、铜梁、万州、石柱等重点基地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50万亩,全市蔬菜总播种面积达到760万亩,总产量超过11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