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合力促进我省农业科技工作。”2月11日,四川省首次召开全省农业科技大会,“合力”成为大会的主题词和与会代表的共识。
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四方负责人第一次同时出现在主席台上,发出一种信号:实现农业科技的大联合、大协作,让产学研“无缝对接”。
既有“全国第一”也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为例,截至2008年底,四川已申请农作物品种权543件,新品种申请和授权总量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通过集中开展的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生产成本下降10%以上,粮食增产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达到55%以上,比接受培训前提高5-6个百分点。
但四川农业科技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不少研究还是 “跟踪式”、“模仿式”、“转化式”研究,真正原创性的东西不多。同时,大宗粮食作物科研成果较多,经济作物研究较少;种植环节研究较多,精深加工方面技术较少。在投入方面,全省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比重仅为0.4%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问题的症结在于农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科技力量条块分割,农科教联合协作不紧密,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链。”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无缝对接”才能让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
大联合大协作 提升科技贡献率
“因缺少统筹,有些科研技术被束之高阁,有了推广渠道又找不到技术,越到基层,‘两张皮’现象越严重。”广元市农业局一基层科教干部坦言。
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来看,农科教需要一个节点进行互动。美国以大学为中心实行农科教结合,日本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中心实行农科教结合,韩国则把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甚至部分行政职能都经过重新调整优化后建立了具有综合职能的农村振兴厅。“无论通过什么形式,产学研都不能分家。”一业内专家表示,当务之急是实现农口系统内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小三农”结合。
基于目前省内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四川省提出要实现农业科技的大联合、大协作。建立完善科学的科研评价导向机制,突破农科教相对独立的体制障碍。加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力度,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条为主线,有效组织技术集成配套。抓住产业示范县这个产学研结合的“节点”,产业示范县要与四川省打造的50个特色农业产业强县相结合,研究成果率先在产业示范县应用,通过产业示范县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四川省还将加大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改革建设力度、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围绕特色农业、农村服务业、农民转移就业、农民创业和农民产品加工业 “五业”,培养30万名新型农民,实施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力争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记者 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