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部日前发出林业有害生物警示通报,经福建省林科院鉴定,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和泉州市洛江区虹山乡近日共发现460多株感染松材线虫病致死的湿地松,发生面积1000多亩,发生区林地为16年~32年生的湿地松纯林,种源来自从美国引进的湿地松种子繁育的苗木。
根据观察,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湿地松枯死速度相对较慢,先多是下部侧枝(大枝)枯死,然后逐步蔓延到全株,发病症状出现在5月~6月,从出现症状(枝条枯死)到整株枯死需要100多天。另外,寄生在湿地松上的松材线虫虫体较寄生在马尾松上的虫体短小。
湿地松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目前的种植面积已近亿亩。鉴于出现湿地松在野外可感染松材线虫病并造成湿地松成片枯死的情况,国家林业局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部要求,各地务必给予高度重视,一是进一步加强监测普查,发现湿地松枯死情况,必须及时按照有关技术规定,进行取样分离和镜检,确定枯死原因;二是有关发生区要做好湿地松感染松材线虫病发病规律的观测工作,加强相关科学研究;三是进一步加强对松科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和对调运松科植物及其产品是否具有《植物检疫证书》的查验工作,共同做好疫区封锁工作,防止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
据国内外文献资料记载,湿地松是松材线虫病的寄主植物,但抗性较强。一直以来,我国尚未在野外发现感染松材线虫病造成湿地松成片枯死的情况。因此,各地在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工作中,没有将湿地松林列为防治工作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