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吉林省通报2008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08年06月06日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

    6月6日,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省农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袁甲业向新闻媒体通报了该省今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

    今年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从加快建设进度入手,扩大重点推进村规模数量。按照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意见》提出的:“2012年50%以上的村镇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今年全省重点推进100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3月底,省里选定107个省级推进村,5月底确定了市级推进村204个,县级535个,乡级209个。合计今年省、市、县、乡四级共推进1055个村。同时,继续建设2007年省级试点村93个、试点镇15个。

    (二)从探索长效机制入手,启动整体推进县试点。为进一步研究探索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推进机制和政策措施,建立以县为主的工作体制,为适时转入整体推进阶段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今年选择工作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投入力度较大、区域代表性强的通化县、敦化市、东辽县、长白县、双阳区、镇赉县作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试点。试点县重点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式、推进体制、政策体系、资金整合、帮扶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农民主体作用、绩效考核、工作和指导体系共10个方面进行探索。根据今年试点探索的成果,明年将进一步扩大整体推进试点覆盖面,逐步形成以县为主的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和工作机制。

    (三)从发展现代农业入手,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要求,今年重点是抓好六件事: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以实施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为重点,在30个粮食生产大县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突出解决长期困扰我省的干旱问题,力争今年粮食产量达到550亿斤。二是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以加快实施精品畜牧业跨越工程为载体,推动畜牧业产品、质量、管理、规模全面升级,同时按照保障供给的要求,抓好以畜禽产品等为主的“菜篮子”产品生产。今年全省肉、蛋、奶产量要实现380万吨、127万吨和65万吨目标。三是坚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继续实施好30个重点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和20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创新开发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技术项目,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原料消耗型向科技主导型转变。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900亿元。四是大力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五是实施农村创业兴业工程和“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六是以发展县域经济为统领,大力发展村镇经济,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不断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增强活力和后劲。

    (四)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入手,启动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结合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中,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改善人居环境和生存质量,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一是搞好农村基本情况普查。目前,已经完成了全省乡(镇、街)、行政村、自然屯和国有农场基本情况分类普查,6月份将进行普查数据录入和分析整理,建立我省农村基本情况数据库,为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全面开展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以县(市)为单位,全面开展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明确重点建设的中心村,制定未来5年年度建设推进计划。今年重点完成6个整体推进县和其他8个县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全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今年全省完成1000个村规划编制任务,2012年前完成全省所有乡镇和50%的行政村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将各类国有农场纳入规划编制范围。

    (五)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加强农村泥草房改造、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工作重心。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围绕改善农村民生问题,集中力量办好10件实事。结合新农村建设任务,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把泥草房改造做为今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在1000个村中,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完成2.54万户泥草房改造任务。二是抓好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按照畜禽养殖小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与村屯环境整治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推动试点村镇和推进村的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通过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改善村屯环境。三是加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是加强农村道路(村道、屯道、巷道)、边沟、桥涵、自来水、排水工程、清洁能源(秸秆气化、户用沼气池)等项目建设;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主要是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村部、村级卫生室(所)、村级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场所、村级信息服务站、农民夜校、有线电视等项目建设;在人居环境治理方面,主要是加强垃圾处理点(场)、农户改灶改厨改厕、公共厕所等项目建设;在产业发展方面,主要是加强农业节水灌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市场、特色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

    (六)从建立保障机制入手,健全支持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为确保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5月13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吉发[2008]12号),从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调动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合力共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4个方面,提出了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的15条政策措施。在省里总体政策意见的基础上,今年重点组织省直20多个新农村建设重点责任部门,根据行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细化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建设、交通、电力、水利、林业、土地、牧业、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专题政策,与省里总体政策共同形成互相衔接、互为补充、体系完整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

    为完成上述工作任务,今年吉林省将着力强化落实7项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是根据各级党委、政府换届后人员变动情况,进一步调整和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继续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落实责任共同抓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深入破解突出矛盾。加强工作机构建设,稳定队伍,保障经费,发挥好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的作用。

    (二)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用足用好省级专项资金。前两年,省投3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各级财政、部门单位、社会各方面、乡村集体以及农民群众投入达到57.2亿元,较好地起到了政策性资金引导作用。今年省里继续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泥草房改造、省级试点村镇、推进村和6个整体推进试点县的项目建设补助。目前,省新农村办公室已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各地项目申报情况,对专项资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争取6月份下拨到位。二是继续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目前,全省有1/3左右的市(州)和县(市、区)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今年将继续要求各市(州)和县(市、区)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突出项目建设,完善奖补办法,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在政策引导、组织推动、拉动投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三是加大部门资金投入力度。紧紧抓住中央加大“三农”投入的有利契机,鼓励和引导省直各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支持,统筹安排省级各项支出,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资金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多元投融资平台,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完善帮扶指导机制。总体思路是继续坚持强化整合领导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帮扶机制。根据今年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增加和省领导岗位变动情况,5月中旬,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对今年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分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明确,总的要求是原有的帮扶分工不变,着力解决有些部门单位帮扶工作弱化的问题。同时强化了市县两级帮扶工作,建立上下联动的帮扶体系。坚持实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继续选派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基层,联系群众,指导工作,并要求各部门单位新派驻的指导员要抓紧到位,及早开展工作。

    (四)加大资金项目整合力度。积极推动省直有关部门将乡村公路建设、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农村泥草房改造、定点扶贫和移民搬迁等项目,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统筹安排。继续研究探索以县为主的资金整合投入的机制和办法,对国家和省分配以及来自其他渠道的各类惠农资金,市(州)、县(市、区)政府可在不改变资金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以规划为前提,以项目为载体,用于新农村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强化社会力量参与程度。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到农村进行建设,开展“结对子”、“共建”和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捐赠物资、捐建、捐款、提供无偿服务等形式,将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等要素集聚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推进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其他各方面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大力推进“村企共建”、“军民共建”模式,实现互利双赢。引导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本省(市、县、乡、村)藉在外工作或创业的各类人士,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家乡建设。

    (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补贴方式调动农民开展房屋、院落改造和改厨、改厕等自有财产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推动村内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和其他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推选办法,选优配强村镇两级班子,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保护和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引领带动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积极推行在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领导下的村务(以自然屯为单位)理事会制度,将新农村各项建设和管理纳入村务理事会议事程序,充分体现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主决策,民主管理,保持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七)加强督查指导和宣传培训。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以定期督查和定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发挥最大效益。适时召开新农村建设泥草房改造现场会、整体推进试点县经验交流会等专题会议,进一步总结各地、各部门以及基层工作经验,指导面上工作。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培训。在搞好常规宣传培训的同时,今年6月份开展1000个推进村的村党组织书记培训以及有关项目和技术的对接。同时希望各新闻媒体的朋友坚持正面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创造积极向上的新农村建设舆论氛围。

 
 
 相关链接
· 中国山区生态经济与新农村建设高峰论坛浙江举行
· 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加快推进新农村试验区建设
· 哲蚌寺僧人:新农村建设为西藏农牧民带来了实惠
· 赵洪祝强调努力使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 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网站开通
· 农业部总经济师:新农村建设取得九大明显成效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