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党组举办了第三次集体学习讲座。讲座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路甬祥主持,在京的院党组成员、院领导和机关各部门副局长以上领导干部、国科控股主要领导参加了学习。讲座邀请了中科院寒旱所秦大河院士和地理与资源所陆大道院士分别就气候变化科学的进展、影响及对策,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及实施要求作了专题报告。与会同志进行了深入学习和讨论。

在与专家们交流时,路甬祥指出,气候变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实现连续29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实质性减排作为后京都协议谈判的重要议题,一些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同样意愿,我国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国家战略需求,又包涵多学科、多领域科技前沿问题,中国科学院要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行动,从科学认知、技术研发、系统解决方案等各个方面,做出应有的科技创新贡献。
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协调发展和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区域发展水平还不平衡。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科学认知中国国情和各区域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的特点、优势和规律,必须从各区域发展模式趋同转变为实现比较优势和差异发展战略,形成各区域的发展特色和竞争合作的整体优势,形成区域间各具特色的有差别均衡发展战略,形成各具持色、多样互补、整体协调、和谐发展的大格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城镇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科学技术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科技界和中科院应该自觉肩负起使命,既要系统认知区域协调发展和我国城镇化的科学内涵,也要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路甬祥强调,院党组集体学习讲座今年已举办过两期,这些学习安排,对院、局领导不断深化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科技发展态势、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就是要通过学习,深入研究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深入研究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科学前瞻,凝练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培育新的领域、方向和前沿,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路甬祥强调,中科院在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几十年来,中科院紧密围绕国家目标,在气候系统观测与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研究,减缓气候变化的研究以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技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区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研发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后,中科院将继续加大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及知识技术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近期,院将组织召开可再生能源座谈会,正在考虑组织一次节能减排方面的战略研讨会,进一步促进这方面的工作。
希望全院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科学前瞻,加强系统认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出新的科学思想、技术路线和方法手段,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