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部门信息
 
中国水路数字交通兴起 数字交通促水运事业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07年07月05日   来源:交通部网站

    为展示近年来我国数字交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促进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和福建省交通厅在交通部科教司支持下,于6月28日至30日在福州举办“2007中国‘数字交通’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交通信息通信新成果展示”。这次盛会再一次印证——

构建交通信息通信网络基础

    目前,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国际搜救卫星系统、全球移动多媒体宽带服务系统、卫星宽带应急视频指挥系统、民用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卫星信息通信资源,构建起了我国现代化的交通信息通信网络基础,水运数字交通得以飞速发展。

    承担着为国际、国内船舶提供水上无线电通信的海岸电台,在海上遇险与安全通信,水上搜寻与救助通信业务,加强海岸电台值守对保障航行安全、实现水上有效监管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救助成功率至关重要。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在重要港口和通航水域已经建成自动化程度高和信号范围广的海岸电台信息通信网络体系。

    据了解,目前在上海、厦门、大连等18个主要港口,以及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和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均建设了EDI(电子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了港、航、内陆、海关、商检、卫检、动植物检等各相关单位间集装箱运输信息的电子数据交换,并与国际集装箱运输接轨。

    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在国际集装箱运输中近80%的运量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交通部动态数据中心也已经联接了90多个港口的生产调度部门,建立了水运生产快速统计系统。

    作为现代水路运输管理重要支撑的港航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也被水网较发达地区的交通厅开发运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港航监管的能力,降低了管理成本,也使管理工作更加全面和规范。

数字海事放眼中国

    目前,信息化在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和应急反应指挥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通部海事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紧紧围绕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中心工作,坚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保持了水上安全形势的基本稳定。

    记者了解到,覆盖部海事局、直属海事局、分支机构及以下的海事信息网已基本建成,部海事局至直属海事局、直属海事局至分支机构、分支机构至派出机构三级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成了覆盖直属海事局和部分分支机构的视频会议系统和IP电话系统;建成了连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总值班室与各直属海事局的可视电话系统,同时可视电话的视讯电路作为海事骨干网的备份链路。在上海建设了数据备份中心。由网络系统、安全设施、终端设备和系统软件构成的海事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也已基本建成。

    截至今年初,建成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中心26个、雷达站83个,建成AIS基站100多座,地区级网络10多个,珠江口和长江口AIS岸台网络系统基本建成。开发了电子海图平台,编制了316幅电子海图,覆盖了中国沿海和内河重点航段;建成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基站73座,形成覆盖全国沿海和重要内河水域AIS网络,并在此应用基础上开发了交通流量分析、安全信息发布等功能。

    不仅如此,交通部海事局还于2004年在长三角地区实施了船舶一卡通试点工程,2006年在直属海事系统内加以推广应用,实现了全国海船“一船一卡,持卡签证”。2007年将在全国水网地区地方海事系统推广应用。船舶“一卡通”工程将实现船舶管理“数据标准化、签证电子化、计费自动化、业务协调化和管理网络化”。

    2007年,中国海事局又在北京、上海、山东、深圳和烟台等地开展了海事应急辅助指挥系统试点工程建设,海事应急辅助指挥系统由应急指挥数据库系统、通信系统和指挥端站系统构成。在系统架构、技术路线和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试验,取得成功后,向全国推广。

    系统建成后将实现应急信息的综合、快速查询,并能图形化、直观地制定搜救方案,提高应急辅助指挥的水平和效率;实现溢油应急和海上人命救助的辅助决策;实现中国MRCC(海上搜救协调中心)与各地MRCC(MRSC)、救助船舶、遇险船舶、协调单位间的通信指挥调度;实现成山头水道、前湾水域30公里以内的事故现场图像信息采集和传送,提高应急辅助指挥效率。

现代物流的数字化运输

    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的结合,使其渐趋向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时代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同时,也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有效整合物流资源,打破了传统物流条块分割给电子商务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了运输成本,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远集团物流系统就是一个大型运输业务管理平台。它实现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并通过整个运输流程的数据处理进行高度集成,使全球客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享受到快捷高效的运输及信息服务。

    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系统工程是以打造数字化港口为目标,建设的港口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集综合信息服务、港口物流信息资源管理、物流生产组织管理、物流作业智能控制、数字化实时监控、港区、物流园区视频监控、客户服务和物流配送/跟踪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目前,青岛港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初见成效,已经拥有注册用户1500多家,网络用户1万多家。

    全球定位系统,无线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集成一体,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货运、客运、危险品运输、物流、集装箱、船舶等水运交通各个领域。

    全球卫星船位监控与调度管理信息系统——2005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具备船舶定位跟踪(在电子海图上显示船舶位置),接收船舶报警,控制中心与船舶互发短信等功能,可实现全球范围内船舶监控,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种船舶运输的监控。

数字交通促水运事业发展

    在内河航运方面,数字航道与智能航运建设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江干线和京杭大运河逐步展开,并将为逐步实现航运智能化奠定基础,同时系统建设中必需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研究,也为将来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南浏段、三峡航道炸礁工程成为其中的代表。

    信息技术在航道整治与输浚工程中的应用,也可极大提高作业精度、减少工作量、降低施工成本、节省工期,有效地提高了疏浚工程效益。

    面对信息化在水运交通中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家表示,信息技术正逐步成为水运交通运输技术体系的重要支撑技术,成为水运交通运输业发展和传统运输方式优化升级的强大推动力。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必然引起生产效率的空前提高,市场范围的全面扩大,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资源配置的全面优化和充分利用,法制环境、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

    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已成为实现水运交通行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在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和安全保障等领域广泛应用,作用突出。大力开发应用交通信息通信技术,推动数字交通的实现,成为提升交通“三个服务”水平,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关链接
· 全国道路客运平稳有序 水运确保重点物资等运输
· 十五期间中国水上安全形势稳定应急反应能力增强
· 全国主要省市水路旅客运量已完成818万人次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