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制造”到“江苏创造”,16日举行的江苏省企业技术进步会议,对一年来推进“江苏创造”的成果进行盘点。一系列清晰的数字比照显示:作为经济大省的经济细胞,江苏企业的技术创新步子快了,但自主创新之路仍然漫长。
过去一年中,江苏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达4900亿元,增长28%;全省备案技术改造项目8875项,近2500亿元总投资中,用于技术升级和节能降耗的占比为80%。技术创新的成效日渐凸显。省经贸委和省统计局联合对112项省重点技改竣工投产项目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重点技改项目每投入1元,可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4.79元,新增利税0.70元,均超过了往年同期水平。
从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全省企业开发新产品1.5万多项,企业专利申请量累计达19776项,同比增长56%。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居全国第一,研发经费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费列全国第二。企业技术创新,态势喜人。
然而,仅有纵比还不够。省经贸委主任韩庆华谈到成绩时,更多的是给予理性分析。多数企业注重产品生产而忽略了科技研发,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开发的1万多项新产品中,约有30%来自于企业,70%来自于产学研。接近2万件的专利申请量虽然居全国第三,但还没有国外一家大公司申请的专利数多。与国内前两位的广东、上海相比,申请量只有其58.6%和79.6%。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只占其销售额的0.8%,而国际上普遍认为的要保证企业生存,研发投入占比不能低于3%。从这些数据可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从投资看,由于土地、能耗、环保和信贷门槛进一步提高,企业选择项目的难度和投资风险加大。如今年一季度,全省技改项目投资增幅仅为1.7%。从出口看,欧盟相继发布的几道“绿色指令”,对工业产品出口形成了障碍,迫切要求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实现“绿色制造”。从消费看,消费者追求时尚、安全、环保和高技术化,已经成为新的趋势,这要求企业持续维持技术进步,不断研发、生产适合消费需求的新产品。
对江苏省企业而言,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壮大培育新兴产业,以及资本并购重组促进做强做大,都为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机遇。有关专家指出,江苏企业创新的路径,需要摆脱过去“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模式,走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新路子。技术创新的着力点,要围绕自己的优势行业优势领域求突破。为此,江苏省明确,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点;同时,促进纺织、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点培育150家企业技术中心,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从“江苏制造”到“江苏创造”转变。(记者 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