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朱立毅、姜琳)当看到助残联名提案上委员们密密麻麻的签名,当发现残疾人厕所出现在动车组上,当顺着刚刚安装的坡道来到人民大会堂的讲台……全国政协委员张海迪说:“我一次次的感动。”
30年前,人们在深深的感动中记住了这位自强的女性。如今,55岁的张海迪已是中国残联主席,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帮助和支持残疾兄弟姐妹的工作上。
“我要感谢我的轮椅,”海迪轻轻拍打着轮椅的把手说,“它载着我走进农村,来到果园,来到菜地,让我去了解更多的残疾人兄弟姐妹。”在当选为残联主席后,张海迪盘算着,要多走些地方,但先不去大城市。于是,她走进了农村。
去年夏天,她来到了河北的张家口、廊坊等地,那里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让她揪心。在一位盲人家里,她看到家徒四壁的景象,看到空空的炕上几只瘦弱的小猫,张海迪哭了。
“平时我总觉得不好意思当着大家的面掉眼泪,但那一刻,我没能忍住。他们太需要帮助了。”在今年的两会上,张海迪一份“关注农村残疾人医疗问题,提高残疾人生命质量”的建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说到两会,说到政协,张海迪的眼中发出光芒,话音里充满着激情:
“我曾提出在机场、车站、码头建设无障碍设施,如今许多城市都有了轮椅坡道和盲道。”
张海迪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年她一份关于残疾人事业的建议得到了许多委员的支持。最后,这份建议转化为联名提案,上面密密麻麻地挤上了100多位委员的签名。
“现在有那么多人关心残疾人,这是全社会的努力的结果。”张海迪说,她希望更多地走进农村,去那儿看看残疾人的真实情况,听听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她也要呼吁更多的人了解残疾人的现状,支持和帮助残疾人的事业。
“看到一些残疾人不仅自己战胜了病痛,还帮助健全人,这让我感到高兴。”张海迪说她希望所有的残疾兄弟姐妹们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相信一天会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