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两会特稿:教育民生五年间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新华社记者张晓晶、吴晶)农村义务教育全国免费、国家奖助学金政策不断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重归校园——过去5年,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一项项力度空前的教育政策接踵而至,惠及民生,温暖民心。
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这些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反复强调的内容,是“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教育民生——这一高频率出现的词汇,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见证。
义务教育走向城乡全部免费
今年春季开学,辽宁、湖南、广东等省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年内,甘肃、河南、福建、吉林等省也将陆续实现这个目标。继去年春季开学全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今年我国将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免费义务教育意味着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入学权利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他们的家庭将不必为学费担忧。此举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这一目标有望提前实现。至此,义务教育将真正名至实归。
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实现免费并非轻而易举。虽然我国早在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时就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小学生、初中生仍需缴纳一定的杂费。2006年9月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不收学费杂费作为一条重要原则予以确立。法律同时明确,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措施惠及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近1.5亿名中小学生。此外,今年国家将向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得到进一步保障,不用再额外支出大笔的借读费。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这是温家宝总理去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出的庄严承诺。兑现这一承诺的根本是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
目前我国中央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2006年至2010年,不含教职工工资,国家财政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
助学体系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生
济南市历城区农民周学田的儿子2006年考上职业学校,但一年4000多元的学费却让孩子一度面临失学。去年,国家实施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资助政策后,周学田的儿子在前两年的学习中,每年可领取1500元的国家资助,第三年可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完成学业。
“国家助学政策帮了孩子,也帮了我们全家。” 周学田说。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教育不仅是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困难家庭摆脱贫困的希望所在。现阶段,我国地区之间、家庭之间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高中、大学阶段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帮扶政策都体现了各级政府教育民生的执政理念。
2007年秋季开学,《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实施,惠及约1800所高校的400万名大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名学生。为此,2007年下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154亿元,2008年将达到308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排助学资金数量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如今,高校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此外,我国还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让期待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寒门学子有了更多搏击人生的勇气和信心。
去年12月21日,中央财政从彩票公益金中安排3亿元资金,用于资助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县镇和农村的普通高中家庭特困学生。这一政策弥补了我国在普通高中阶段助学政策的空白,从而使国家助学体系实现全面覆盖。
一系列国家助学政策推出,使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以得到助学金,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享受奖学金,有志于从教的学生可以享受免费师范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助学体系实现了无缝隙覆盖。
助学政策不仅改变了寒门学子的命运,更为成千上万个贫困家庭带来了希望,使教育更好地发挥推进社会公平的调节作用。
提高教育质量惠及在校学生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要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而且要提高教育的质量,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然而,素质教育对于人口众多、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国来说,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2006年9月1日施行的新义务教育法将素质教育纳入法律范畴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首要任务是改革现行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部表示今年将在全国深入推进招生考试和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全面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广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
同时,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进行试点。目前已有16个省区市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学生人数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39%左右。
去年,我国恢复高考已是第30个年头,全国高校招生报名人数首次过千万,创下历史新高。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对质量下滑、债务沉重等扩招带来的新问题,高等教育也在转向更加均衡和健康的发展。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十七大报告也明确地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定位于提高教育质量。经过多年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内涵,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孙霄兵说,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正在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去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7所高校已率先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国家财政在教育投入上还没有达到4%的目标。城乡教育的差距在短期内还难以弥补。
“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努力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孙霄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