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两会新华视点:人大代表就环保达标问题建言献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07年03月05日   来源:新华社

如何让总理的“遗憾”不再?
——人大代表就环保达标建言献策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江南平台入口 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陈道: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幅减缓,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增长1.2%和1.8%。

    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坦诚,引起了与会人大代表的强烈共鸣。他们纷纷就实现环保达标建言献策。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社会发展难以持续

    童海保代表说,近20年来长江突发性污染事件频发,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到用水安全。

    徐景龙代表对记者说,2006年,又发生多起重大污染事件。甘肃徽县水阳乡发生污染事件,发现300多人血铅超标。湖南岳阳县城饮用水源地新墙河发生水污染事件,砷超标10倍左右,8万居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和影响。

    樊纪亨代表建议,首先要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国家要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坚决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发展,推动钢铁、煤炭等重点耗能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

    童海保指出:“一些企业污染治理进展缓慢,甚至基本停止治污进程,有的城市转嫁污染,对废水不进行处理就排放。这种上游污染下游,转嫁污染、损人利己的行为,必须得到制约。”

    童海保还建议,调整我国的环保战略,变先污染后治理为全程监督,加快修改环境法律法规,大幅度提高环保部门对违法企业的罚款额度,以对污染企业起到震慑作用。

    节能减排实施不力,地方领导难辞其咎

    如何实现总理提出的环保达标?全国人大代表孙兆学对记者说:“国家环保政策为什么难以得到切实执行?究其原因,还是一些地方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甚至滥用行政权力保护污染。”

    孙兆学指出,有的地方领导为了追求政绩,不惜引进污染企业,有的地方领导甚至和污染企业同流合污,目的为攫取个人利益。地方领导权一旦异化,环保部门执法权必然被削弱。

    他举例说,一些环保机构对污染企业无可奈何,与当地领导充当保护伞有一定关系。因此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必须实行行政首长环保问责机制,追究污染地区主要负责人责任,让他们的包庇行为付出代价,特别要严肃查处与污染企业沆瀣一气的地方官员。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环保法律不硬,环保监管体制不顺,基层监管能力不足。这些问题不解决,实现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削减的目标难度很大。”

    与会的代表还提出,国家应督促地方政府和企业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形成严惩污染行为的刚性机制,加快建立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检测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实现达标提出了明确可行的措施,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全国人大代表徐景龙说。(参与采写记者:翟伟、王圣志、胡梅娟、周芙蓉)

 
 
 相关链接
· 解读:今年物价调控目标3% 与上年年度目标相同
· “两会”特写:全国人大代表张永钧的“符号学”
· 两会记者手记:多倾听基层代表的“乡土心愿”
· 委员: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安居乐业的农村教师
· 两会特写:新闻富矿上中外媒体上演“国际大战”
· 全国“两会”记者手记:一定不要忽视9亿农民
 
Baidu
map